丁风华▕ 千年一叹古阳都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c03118chr7o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千年一叹古阳都
作者:丁风华
每次到诸葛故居游览,我都有一种复杂的敬畏之情。在我心目中,诸葛故里就是一块圣地,一块灵异之地,堪比诞生了千古圣人的孔府。因此,每当接近或走进诸葛故里时,我的心就自然自觉地紧张起来,恐慌起来。
去年清明节,我陪几个朋友去拜谒诸葛故居,正好遇到一位辽宁的游客在那里恭恭敬敬的焚香拜祭孔明,我问他为何这般虔诚,他说:“诸葛亮了不起啊,千古完人。这诞生诸葛的地方肯定是一个圣地,是一个灵异之地,怎能不虔诚?”我从不迷信,但我心里暗暗佩服这位游客,佩服他的眼力。
在吃饱穿暖之余,有些人在追求一种虚无的,有的进庙宇,有的去仙山,有的寻道场,我常常慨叹那些人的愚昧和无知。而诸葛故里这个诞生了一代贤相,诞生了饱学之士的诸葛三兄弟的故地,确实是一块神奇之地,是一块风水宝地,值得人们敬畏,值得人们朝拜!
狭义上的诸葛故里,就是位于沂河右岸砖埠镇黄疃的阳都故城。这里西周时就建立了阳国,秦朝时设阳都县,就是这个弹丸之地,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宝贵财富,更为中华民族贡献了一位智慧之神——诸葛亮。
漫步阳都故城,随便捡拾起一块断砖,一片残瓦,都是秦汉故事。站在故居门前,我想象着这里过去发生的一切,探寻着逝去的历史烟云。为何有那么多的达官贵人选择了这个并不宽阔的汶沂河冲积平原?或落户定居,或经营,或埋葬。历史并不奇怪,奇怪的是这块土地。
是这里的水独特?是这里的山独特?是这里的土地独特?是这里的人独特?也许都是,不,应该都是吧!
一条河,就是一部历史。诸葛亮的家就在沂河的岸边上,童稚的诸葛亮就是喝着甘甜的沂河水长大的。潺潺的沂河之水,滋润了这块膏泽之地。这条并不宽阔的河流,看似没有什么奇特之处,但却是一条智慧之河,她给了诸葛亮灵性,给了诸葛亮梦想,给了诸葛亮力量,给了诸葛亮无穷的智慧,给了诸葛兄弟们宽广的胸襟,给了他们不屈的性格。澹泊明志,宁静致远,这是水的性格,也是诸葛亮的禀性,也是诸葛亮品读沂河读出的人生感悟。这条貌不惊人的沂河,成就了诸葛亮,成就了诸葛兄弟,也成就了幸运的阳都人。这是一条多么神奇的河流哟!
一块土地,一种营养,一种人文。阳都这块神圣的土地给了诸葛亮特殊的骨骼,智慧的头颅。如果没有肥沃深厚的阳都大地,没有雄性的沂蒙山,也许就没有被称为完人的诸葛亮,就没有诸葛亮创造的一系列奇迹。就像离开茅台镇,哪怕用同样的原料、同样的工艺也无法酿造出珍贵的茅台酒一样,离开了沂河,离开了阳都这块神奇的土地,离开了古阳都特殊的教育氛围,哪里也培养不出诸葛三兄弟来。
“一门三方为冠盖”,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。一个家族,一种文化,一种传统。诸葛亮研究专家指出,是家学影响了年少的诸葛亮。诸葛亮远有饱读经史的祖父,近有游历京师的胞兄。长于诸葛亮七岁的诸葛瑾“少游京师,治《毛诗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左氏春秋》”,而远远超越兄长的胞弟诸葛亮,早期肯定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,受到家庭的文化熏染。少小离家,诸葛亮后来之所以能够“闻达于诸侯”,和诸葛亮早期在阳都所受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。毫无疑问,诸葛兄弟早期在阳都大地上接受了最好的教育,最成功的教育。
站在诸葛亮故居的千年银杏树下,我注视着一条条裸露的粗壮树根,抚摸着粗糙的千年树皮,审视着一条条尽力伸展的虬枝,似乎觉得这树也是会说话的。但是它和诸葛亮一样沉默不语,也许它就是诸葛亮的化身。它也许见证了少年诸葛如何生活、如何读书,如何思索,如何超越。思接千载,我眼前仿佛呈现出年少勤勉的诸葛亮每天早晨都在这棵大树之下,用特有的阳都口音摇头晃脑地吟咏一卷卷诗书。诸葛亮读论语,演周易,学礼记,背离骚,抚素琴,慢慢积蓄智慧的琼浆,深深吸纳阳都大地的灵气。十四年,一个好学的人,一个勤奋的人,该学到多少?该积淀多少?真是无法估量啊!诸葛亮从小就知道,欲成大器,必须发愤。少年诸葛亮孜孜以求,几乎忘我。他的的志向,他的读书习惯,早已在少年时期养成,所以当这个伟岸的阳都汉子走出故乡,行走天下的时候,就一身轻松。当他在南阳躬耕龙亩闭门苦读的时候,也许就只有默默等待历史的召唤了。
站在诸葛亮故居前,我似乎看到了十四岁诸葛亮步出家门告别故乡时的坚毅目光。诸葛亮走了,一步跨出了阳都。虽无限留恋,虽万分牵挂,但还是坚定地走了。但无论走到哪里,诸葛亮的根都在阳都,魂都在阳都,他永远也走不出故乡人的牵挂和思念。
然而他也必须走出去,因为那个动荡的社会需要他,那个英雄的时代需要他,兴许他早在阳都之时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
诸葛亮走出了一股豪气,走出了一份潇洒,走出了一种永恒。他没有后悔,他知道好男儿志在四方。他没有辜负阳都父老乡亲的期望,终成千古名相。但他也没有忘记故乡,诸葛亮临终,为何选择埋葬在高高的定军山上,也许是为了能够日夜遥望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阳都吧!
历史已经远去。如今,诸葛故居里没有了朗朗的读书声,没有了激越的古琴声,只有那斑斑驳驳的历史遗存供我们凭吊。然而历史没有带走,诸葛亮也没有带走阳都人诗书继世的传统,没有带走阳都人忠厚传家的遗训。诸葛遗风今犹在。如今的阳都故里人淳朴忠厚,分外看重读书,格外重视教育,几乎每一个家长都不遗余力的供应孩子上学。如果以阳都故城为圆心,以十公里为半径画圆,诸葛故里周围的十几个村庄竟然考出了十几位北大清华的学生,几乎每一个村都有。这里面有县状元、市状元,更有省状元,有全国奥赛一等奖获得者,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。奇怪的是,最近几年沂南县考上北大清华的学子,几乎都来自这个小小的区域。这不能不说一种罕见的教育奇迹!这个神奇的现象已引起许多人的好奇和关注。人杰地灵耶,地灵人杰耶!
站在诸葛亮故居的门前,我左右徘徊,寻寻觅觅,想找到诸葛亮留下的未长大的脚印,想翻翻这位神童读过的一本本线装古书,想抚弄一下他弹过的瑶琴,想听听他唱过的沂河歌谣。穿越千年,我真想和少年睿智的诸葛孔明对话;穿越千年,我更想破译阳都圣地孕育一代智星的密码。然而,不可能,绝对不可能。
啊,神奇的古阳都,伟大的诸葛亮!
啊,神秘的诸葛亮,伟大的古阳都!
本文被收入《诸葛亮文化之旅》一书
作者简介:丁风华,山大华特卧龙学校教师,沂南县诸葛亮研究会会员、临沂市作协会员、山东省楹联艺术家会员。长期致力于中学语文文本的精细解读,深度语文的倡导者和探索者。指导学生在《语文报》《语文周报》等全国报刊发表文章千余篇,有二百多人在“语文报杯”“圣陶杯”全国各级大赛中获奖。对教育教学多有思考,在《中国教育报》《中国教师报》《教师报》《德育报》《语文报》《中学生阅读》等全国刊物发表教育随笔几百篇,在《临沂大学学报》《当代教育科研》《山东教育》《语文教学通讯》《语文教学之友》等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。著有《发现课文之美》《三味语文》等语文教学专著,散文集有《心迹》《泥巴童年》《沂蒙行吟》等。
智圣卧龙平台
用智慧的眼光观察,发现让生活更美妙的地方!推广优秀原创作品,一个与你一起学习交流,共同进步的平台。期待你的参与,让智慧开花,梦圆卧龙。
投稿信箱:zyc_9@126.com
编辑微信:q_lz007
ruoshui930204
监制/阿波罗 主编/赵友翠
编辑/若水 制作/若水
©智圣卧龙